【学佛心得】¶
佛学精深,我以七言,概括五点:
诸行无常有因果,诸法无我有轮回。 凡圣无别同真性,自他皆度共慈悲。
一。无常
无常是佛教的根本,是佛教科学性的体现。
生老病死,成住坏空;宇宙万象,变化无常;
【金刚经】的四句偈是对无常的最佳解释:
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”
二。因果
诸行虽无常,三世有因果。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。
因果报应,常不显明,亦需时日。
【传灯录】说,”且善恶之报,有三时焉。“
【二入四行论】讲报冤行, 因为前世恶业,今世才果熟;讲随缘行,因为今生善行,来生才果报。
所以我们既要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也要安贫乐道,随意随缘。既不可因冤生疑,也不可急功近利。
三。轮回
诸法虽无我,六道有轮回。
【心地观经】说:“有情轮回生六道,犹如车轮无始终。”
【过去现在因果经】说:“贪欲、嗔恚及以愚痴,皆悉缘我根本而生。又此三毒,是诸苦因,犹如种子能生于芽,众生以是轮回三有。”
唯有发慈悲心,行菩提道,除三毒,修六度,才能离生死,出六道,达彼岸,归净土。
四。平等
【大般若经】说,”上至诸佛,下至旁生,平等平等,无有分别。“
【二入四行论】说, ”含生同一真性“,”无自无他,凡圣等一“,”无有分别,寂然无为“。
真性即是佛性。【涅槃经】说, “一切众生,悉有佛性。如来常住,无有变易。”
对众生,应持无分别心,不论贫富贵贱,皆平等相待。
若有分别心,便染贪嗔痴。摒弃分别心,方得菩提果。
五。慈悲
慈是予乐,悲是拨苦。
【涅槃经】说:“大慈大悲,即为佛性。”
慈悲是众生佛性之体现,修行之前提。度己度人,必从慈悲开始。
如何把慈悲心落实到日常生活?【无量寿经】讲的最简单明了:“于诸有情,常怀慈忍,和言爱语,劝谕策进。”
就是说话要和颜悦色,待人要耐心细腻;慈爱容忍,规劝诱导; 晓以事理,鼓励鞭策。
无常,因果,轮回,平等,慈悲,这五个概念紧密联系,一脉相承。前三属于世界观,后二属于人生观。对世界之理解,决定为人处事之言行。
最后以一首七绝总结:
无常深处藏因果,苦因结果即轮回。
通达彼岸从何始? 平等慈悲智慧随。